WFU

2016年8月19日 星期五

想幫孩子「調整體質」?你不可不知道的重要觀念!



文/ 黃子玶 醫師


「醫師,我覺得我的孩子『體質』很虛,我想要幫孩子『改變體質』!」

這段經常是家長來門診的第一句話。

進一步釐清「體質很虛」這件事情,家長經常提到孩子有吃不好、睡不安穩、經常感冒或是整天沒精神等等情況,所以讓家長覺得「很虛」需要「改變體質」。但寶貝的「體質」對家長來說可能還是一個模糊的概念,所以首先,我們先來了解什麼是孩子的「體質」!

認識孩子的「體質」


學術上的定義,「體質」指的是「包含形態、生理及病理的內涵,是穩定的個體特徵,具有個體之差異性,受到遺傳和環境因素的影響,對致病因子之易罹性和發病的傾向性」。

簡單的說,孩子剛出生就像是一張白紙,家長們像是畫家,利用了生活習慣、飲食習慣當成畫筆,在孩子身上繪上了不同的色彩,而成為孩子的「體質」。這個「體質」特性會影響孩子對於疾病的感受力與發病程度,形成「同樣一個班級,接觸了感冒的孩子,有的孩子會感冒,有的孩子卻沒有症狀的」的感覺。

舉例來說,孩子若吃太多冰品、飲料、瓜果等寒涼的食物,就像是拿藍色顏料往白紙上塗,一筆一劃的累積起來,整張紙都藍藍的,孩子就容易出現吃不下、怕冷、手腳冰冷等等偏於「虛」或「寒」的表現,這時候就必須停止寒涼的飲食,適當地用溫熱的飲食或藥物,像是白色顏料再塗回紙上,慢慢的把「寒涼」的藍色體質矯正回來。

所以用藥物治療孩子的疾病狀態,就像是用藥物在跟孩子的「體質」的色彩作戰,試圖把孩子導向中醫所說的「平和」狀態,不偏寒或熱、虛或實,恢復新生純白無暇的白色畫紙。

衍生而來的問題,孩子中藥要吃多久?這是一剛開始服用藥物時就一定會產生的疑問,而這個問題也跟孩子的「體質」有很大的相關性。

事實上,用藥無非就是為了要導正孩子偏差的體質,但是要用藥物調整孩子「體質」的過程是相當辛苦的!因為「生活習慣」「飲食習慣」會一直在紙上塗上顏色,如果這部分不作調整,那麼就算藥物把原本的色彩抹去,當藥物停止之後,又會繼續累積而產生偏差的「體質」甚至變成疾病狀態。

聰明的您看出來了嗎?


同理如果好好配合醫師的衛教,幫助孩子改變他的「生活習慣」「飲食習慣」(例如上述的例子就是減少寒涼的飲食),減少白紙上的顏色,再配合藥物,就能夠較為快速的幫孩子恢復「平和」狀態,這時就不需要藥物的矯正而能夠停止藥物服用了!

值得提醒的是,不管「中藥」「西藥」都是藥物,沒有「有病治病,沒病強身」這樣的道理。所以都是孩子有需求才給孩子使用藥物,即便中藥有所謂「補」的概念,也都應該要讓醫師評估孩子體質之後「對症下藥」的照顧偏差的體質,而不是一昧的用補藥進補,反而會造成孩子身體的負擔喔!